
無 生 法 忍
- 衍柏 楊
- 10月14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19小时前
《 金剛三昧經 》

《 大阪城 》
[ 無生行品 ]第三
爾時, <心王菩薩>聞佛說法,出三界外不可思議,從座而起,叉手合掌,以偈問曰:
如來所說義,
出世無有相。
可有一切生,
皆得盡有漏?
斷結空心我,
是則無有生。
云何無有生,
而得無生忍?」
爾時,佛告<心王菩薩>言:「善男子!無生法忍法本無生,諸行無生非無生行,得無生忍即為虛妄。」
<心王菩薩>言:「尊者!得無生忍即為虛妄?無得無忍應非虛妄!」
佛言:「不也。何以故?無得無忍是則有得,有得有[8]忍是則有生。有生於得,有所得法,並為虛妄。」
<心王菩薩>言:「尊者!云何無忍無生心而非虛妄?」
佛言:「無忍無生心者,心無形段,猶如火性,雖處木中其在無所,決定性故。但名、但字,性不可得,欲詮其理假說為名,名不可得;心相亦爾,不見處所,知心如是,則無生心。
「善男子!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果,本不自生、不從他生,不共生、不因生、[9]不無生。何以故?緣代謝故。緣起非生、緣謝非滅,隱顯無相,根理寂滅。在無有處,不見[10]所住,決定性故。是決定性,亦不一、不異,不斷、不常,不入、不出,不生、不滅,離諸四謗言語道斷;無生心性亦復如是。云何說生不生、有忍無忍?若有說心有得、有住及以見者,即為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[11]般若是為長夜了別心性者,知心性如是;性亦如是,[12]無生、無行。」
<心王菩薩>言:「尊者!心若本如無生於行,諸行無生。生行不生,不生無行,即無生行也。」
佛言:「善男子!汝以無生而證無生行也?」
心王菩薩言:「不[13]也。何以故?如無生行,性相空寂,無見、無聞,無得、無失,無言、無說,無知、無相,無取、無捨,云何取證?若取證者,即為諍論。無諍、無論,乃無生行。」
佛言:「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。」
<心王菩薩>言:「尊者!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菩提性中無得、無失,無覺、無知,無分別相,無分別中即清淨性。性無間雜,無有言說,非有、非無,非知、非不知;諸可法行亦復如是。何以故?一切法行,不見處所,決定性故。本無有得、不得,云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」
佛言:「如是,如是。如汝所言,一切心行,不過無相體寂無生,[1]可有[2]諸識亦復如是。何以故?眼、眼觸悉皆空寂,識亦空寂,無有動、不動相,內無三受,三受寂滅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意意識,及以末那、阿梨耶[3]識亦復如是,皆亦不生寂滅[4]之心及無生心。若生寂滅心、若生無生心,是有生行,非無生[5]行。菩薩內生三受、三行、三戒,若[6]已寂滅,生心不生。心常寂滅,無功、無用,不證寂滅相,亦不住於無證,可處無住總持無相,[7]則無三受、[8]三行、三戒,悉皆寂滅清淨無住,不入三昧、不住坐禪,無生、無行。」
<心王菩薩>言:「禪能攝動,定諸幻亂。云何不禪?」
佛言:「菩薩禪即是動,不動、不禪是無生禪。禪性無生,離生禪相;禪性無住,離住禪動。若知禪性無有動靜,即得無生;無生般若亦不依住,心亦不動;以是智故,故得無生般若波羅蜜。」
<心王菩薩>言:「尊者!無生般若於一切處無住,於一切處無離,心無住處,無處住心,無住無心,心無生住。如此住心,即無生住。尊者!心無生[9]住不可思議!不思議中可不可說!」
佛言:「如是,如是。」
<心王菩薩>聞如是言,歎未曾有,而說偈言:
滿足大智尊,
廣說無生法,
聞所未曾聞,
未說而今說。
猶如淨甘露,
時時乃一出,
難遇難思議,
聞者亦復難。
無上良福田、
最上勝妙藥,
為度眾生故,
而今[A1]為宣說。」
爾時,眾中聞說此已,皆得無生無生般若。
悟後:
心王菩薩問「無生」
八識各呈真面目
平師盡道露腸肚
宇宙證悟𠕇幾人?
2025-10-17 23:55 圓山麓 正覺佛堂 從地獄浮出門口的衆生
咱們人類有[ 12對腦神經 ]
這些神經從腦部發出,主要分布於頭部和頸部的感覺器官、肌肉和腺體,負責嗅覺、視覺、聽覺、平衡感、面部表情、咀嚼、吞嚥等多種重要功能。其中,只有第10對迷走神經會延伸到胸腔和腹腔的內臟器官。
這12對腦神經分別是:
第一對: 嗅神經 (Olfactory)
第二對: 視神經 (Optic)
第三對: 動眼神經 (Oculomotor)
第四對: 滑車神經 (Trochlear)
第五對: 三叉神經 (Trigeminal)
第六對: 展神經 (Abducens)
第七對: 面神經 (Facial)
第八對: 前庭耳蝸神經 (Vestibulocochlear, 聽神經)
第九對: 舌咽神經 (Glossopharyngeal)
第十對: 迷走神經 (Vagus)
第十一對: 副神經 (Accessory)
第十二對: 舌下神經 (Hypoglossal)




留言